彩虹鍬形蟲
10/13-獲贈一對青紋x藍綠後代成蟲
由於我幫借我溫控室的蟲友翻譯BEKUWA的文章,他為了表示感謝贈送了我一對琉璃x藍綠的成蟲,公母為同腹也就是CBF1,十分感謝。母蟲過蟄伏的時間已不確定,公蟲則開吃兩週,蟲友保證這絕對配的到的。之後打算讓牠們吃幾個月後再來嘗試交配與投產。
先將牠們安置在顯眼的小容器內,這樣才能隨時欣賞彩鍬的魅力。原本使用貝殼L箱鋪滿水苔,由於空間過大,牠們全都躲在水苔中,根本看不到牠們。現在改用貝殼M箱並放上果凍台就常常看的見牠們了。
小小一隻彩鍬,但不管公母蟲都非常有力氣。上手後牠們非常緊張,牢牢地抓在手不放,還會不時點頭、搖屁股,有一種用震動嚇唬敵人的感覺。
根據我對日本對於彩鍬飼育的了解,台灣所稱的琉璃血在日本應該叫做『青紋』,是鞘翅上帶有大面積藍色的品系。而台灣所稱的藍綠血在日本應該叫做『青綠』,是鞘翅上有綠有藍的品系,兩者都是我喜歡的。據贈送我此對蟲的蟲友轉述林子恩先生的說法是琉璃x藍綠再繼續累代,下一代就會出現琉璃的個體。
12/31-青紋x藍綠投產
也不知道這對蟲過了蟄伏多久,彩虹鍬形蟲的壽命很長,並不需要擔心投產的問題。自配對之後似乎過了兩週,母蟲自從配對完之後一遇到公蟲就跑,常常在飼育箱裡轉轉悠悠,看起來心思不在吃東西上了。
此次投產使用的是星蟲坊自製木屑,濕度調整一般,握緊不滴水,大概是一般鍬幼飼育的溼度。
一投入到產房中,母蟲就開始鑽土了,不一會兒就已經消失在視野中。
看來產卵是不需要那麼擔心了。希望能多生一點。
產房布置
感受到環境不同後,馬上就鑽下去的母蟲。
1/9-生蛋了!青紋x藍綠
今天第一次在產房外壁看到產下的蛋。形狀就像小米粒般,偏細長。過沒幾天,又在旁邊的位置發現第二顆卵。1/15母蟲爬到土表進食了,一進食就是好幾天。
1/26-菌瓶投產
木屑投產過了不知道多久的時間(我怎麼感覺好久),至今能從外壁看到兩顆卵,顏色偏黃,無任何異狀保持同樣的顏色。一般來說投產時間不一定要一個月那麼久(但卵期多是一個月),幾週也是行的。木屑也被母蟲挖得結構變鬆散,兩顆卵都被塌下來的木屑給掩蓋而看不到了。母蟲也曾經上來土表進食,最近爬上土表的頻率變高了,會不會是生蛋的空間也差不多了呢?
於是乎我換成菌瓶投產法了。這瓶菌瓶是10/14到貨的建山雲芝菌瓶,本來是給紫彩幼蟲吃的,不過很不幸,幼蟲似乎很早就死掉了,僅靠近瓶口部分的木屑朽化,其他地方都沒有吃過,丟掉可惜。剛好放了三個月也算是老菌了吧,我將中間截斷的部分用膠帶貼起來,沒想到菌絲還在長,接縫處從木屑的顏色變成了白花花的菌絲。將母蟲放進去後過數小時再來察看已不見母蟲蹤影,再過數小時,瓶口都是被挖出來的木屑,看來母蟲很專心生蛋呢。
2/8-孵化
剛孵化的幼蟲幾乎是卵的大小
於2/3採卵得到23顆卵,沒有幼蟲。過了一個月仍只見卵,或許是冬天的緣故吧。將卵置於產房木屑中等待孵化。2/8看見第一隻幼蟲孵化了,隨後幾天陸陸續續有幼蟲孵化,直至2/13已經有半數的卵孵化了,剩下11顆卵。有些卵看起來有些白白的痕跡,應該是內部幼蟲的樣子。
3/2-菌瓶產房開箱!入布丁杯重壓菌
菌膜濕黏黏的還發著惡臭,內部的菌絲都已死亡,木屑朽化。
接近但還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可是我已經迫不及待要來開產房啦。可是映入眼簾的是腐敗發著臭味的雲芝菌,這噁爛的程度真的會有幼蟲嗎?我抱著不期待的心態、忍著惡臭,徒手將菌慢慢剝開。到處都是母蟲鑽過的痕跡,母蟲所到之處的木屑都已朽化,變成深色的濕潤木屑。是因為母蟲的活動才把這些菌弄死的嗎,我是這麼想的。還是說有其他生物如蕈蚋入侵呢。
確實是有蕈蚋入侵過耶,但數量很少,一下就被我趕走了。上半部看起來是沒有幼蟲的樣子,開始剝開下半部吧。
哇!第一顆卵!而且這個顏色看起來像是快孵化了耶。
卵的顏色有點透明帶有線條,似乎是內部幼蟲的模樣。
再挖挖,再挖挖。唉,想不到這麼噁心的環境竟然真的有生,這次是一隻剛孵化的幼蟲。只要是木屑的部分都有機會挖到,但如果還是菌絲佔據的部分則不會在此產卵。
剛孵化的幼蟲,頭殼還是白色的。
結果你猜怎樣?這菌瓶裡竟然總共有14隻幼蟲、7顆卵,總計21隻,這個成績不錯了…。
看起來吃幾天了的幼蟲
菌瓶投產得到21隻後代,木屑投產得到23隻後代,總共是44隻,啊…傷腦筋,要全養嗎?雖說彩鍬拚顏色變異就是要愈多愈好。而且我的第三輪木屑產房已經投下去了。我決定先將一部份的幼蟲直接入250cc布丁杯重壓菌,由於我製作的重壓菌杯數量不夠所有的幼蟲入住,故剩下的我會用木屑繼續飼養。
這次開挖本以為會全挖到都是卵的,結果沒想到幼蟲數量比卵多。對比先前木屑投產的經驗,難道是產在菌塊中的卵比較塊孵化嗎?還是母蟲在填滿木屑的大容器當中需要找到理想位置而四處晃晃花了一段時間,抑或是菌瓶的木屑壓實程度剛好符合母蟲的喜好。也有可能是別的原因。
帶琉璃x藍綠血彩鍬投產成績
第一次木屑投產:23顆卵
菌瓶投產:14隻幼蟲、7顆卵
第二次木屑投產:11顆卵
總成績:55隻子代
由於前兩次投產的成績實在太好了,這樣的幼蟲數量我可能無法負荷,所以第二次木屑投產大概只投了1~2週就緊急開挖了,現在母蟲正在退休呢。
木屑投產的幼蟲vs菌瓶投產的幼蟲,誰大?
我在BEKUWA中有看到彩鍬紀錄保持人寫道「以菌瓶投產的幼蟲能一出生就吃到菌絲,所以會長得比較大。」
先不論對錯,這句話可以從兩點切入討論:
因為菌絲比較營養,所以幼蟲期間吃菌絲的時間比較久,故比較大。
因為從孵化後就在適應菌瓶的環境,所以比起後來入菌的幼蟲更能好好的專心進食。
老實說,我對於日本飼育家那些飼育紀錄保持很深的懷疑,因為我覺得這是缺乏嚴謹的實驗和證據佐證的。但我這個菜逼八,實在是不敢否定那些前輩們的說法,搞不好這是牠們飼育十幾年後得出的結論,只是缺少了供人檢視的證據罷了。一方面,我覺得就算少了知識面的支持,經驗也是很重要的。或許把蟲養大真的是個玄學,我相信也是有了前面失敗的經驗才有現在的養蟲技術。就這樣,我既敬畏那些老手們,但同時也對他們所說的話抱持著懷疑。當我看到有些日本飼育家寫道一些用鋁箔紙阻隔電磁波、配合月相的週期變化等等的,我真的很難相信,這根本是一種奇怪的信仰!所以,我決定多少測試看看,我也要實踐我自己所認為的養蟲法,就像新手常常會求問哪一種耗材比較好。但說實在地,我在養了一年後漸漸開始明白這似乎沒有正確答案,他們可以說是因為其他變因所致,這也確實。若沒有絕對的答案,那就享受解題的過程好了。
本次實驗有兩種投產方式,木屑投產和菌瓶投產;有兩種飼養方式,木屑飼養或是吃菌。共4種組合。這是非常不嚴謹的實驗,因為樣本數並不多且重壓菌杯的數量不足,所以就是當作一個好玩的參考吧!但我覺得可以透過這個小實驗看看彩鍬是不是用木屑養就可以了呢,畢竟木屑的成本相對較低。且據友人所說彩鍬的體重與成蟲體重並無相關性這點也可以透過大量飼養和詳細記錄體重來驗證看看。
實驗樣本
原投產取得幼蟲數:23(木投一)、21(菌瓶投)、11(木投二)〈編號釋例〉菌瓶投產:1~14(吃白羊木屑)、15~18(吃菌)木屑投一:19~31(吃白羊木屑,30、31混養)、32~33(吃星木屑)、34~39(吃菌)木屑投二:40~46(吃白羊木屑,分前4後3混養)
計存活46隻幼蟲,折損9隻,存活率83%,各損失詳如下:木投一:-1(死亡)、-1(下落不明)菌瓶投:-3(下落不明)木投二:-4(孵化後未能及時分裝混養後合體)
實驗說明
我發現菌瓶投產的卵比較早孵化,接近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有幼蟲。可能有二。一、若菌瓶內部溫度比外面高,那相對高溫有助於卵的提早孵化。二、母蟲比較喜歡菌瓶內的環境(不論是氣味、濕度、木屑種類、緊實度、空間等),以致母蟲不須花時間適應探索。也就是說木屑投產的前幾天甚至幾週母蟲可能都還在探索而還沒開始產卵,以致孵化時間看起來變晚了。
本來預計是要菌瓶和木屑以1:1的方式飼養,但因經費不足,將全數以白羊木屑作為主要食材,但少數已開始吃菌的幼蟲(若為公蟲的話)則可能繼續用雲芝飼養。實驗組數量不足,雖說不具參考價值,但可以看看使用木屑飼養彩虹鍬形蟲的效果如何(大部分人飼養彩鍬多是以菌飼養),也可以順便測測學姊的白羊木屑其實際應用效果。另外,由於樣本數夠多,也可以在後期時紀錄末重與成蟲體長之間的關係。先前飼育彩鍬的前輩告訴我彩鍬的體重與體長並無關連,就算很重的幼蟲出來還是有可能是短牙而很難大。彩鍬要不要大,牙型是很重要的因素。我推測長牙與否跟前蛹時的溫度有關係。再來就是暴走的問題,我認為彩鍬是很容易暴走的蟲種,若能維持住體重或許可以無視前蛹時的溫度更有機會出長牙也說不定。
由於主要實驗對象是公蟲,待區分性別後,母幼會被排除在實驗之外。考量到冰箱空間有限,所有L2幼蟲會先在250cc布丁杯吃到轉齡後區分性別,待區分完後僅公幼會保持溫控,而母幼則在室溫飼養。
結果
本次實驗結果因中木蚋而失敗,卻羽化出意想不到的普彩以外的紫彩與紅彩個體,此外並無琉璃個體出現。從3月初實驗開始,於6/4確認所有個體都已經上到三齡體重約都在5~10克之間,以體重和頭幅略分性別(大多都是母蟲)。之後中了木蚋又加上蟲口眾多實在是很懶得換,最終導致有些個體死亡,即便做了後續處置,又陸陸續續死了一些個體,至羽化成功的僅公母總計10隻。完完全全的大失敗!!雖然無法測驗出木屑的效果,但我想以後養彩鍬我還是會使用菌瓶,既方便又穩定出大蟲。
就來看看剩下的幾隻個體吧,大部分都是母蟲,不論公母大多都是綠彩的個體。母蟲中有出兩隻紫彩,公蟲中出一隻偏紅彩的個體,可以見到頭部呈現紅色部分較多,腹面也是很多紅色區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