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 清代名人“拜帖”

讲述原平精彩故事 展示原平锦绣河山

长期征稿,附带图片,欢迎原创首发。

所谓“拜帖”,是为拜访别人时所用的名帖,是古代官员之间交际时不可缺少的工具。拜帖起源于汉代,当时是用削平的木条上呈写姓名、里居等,因而又称为“名刺”。造纸术发明以后,拜帖材料渐渐为纸质所取代。

关于“拜帖”一说,最早见于明张萱《遗耀》卷四:“古人书启来往及姓名相通,皆以竹木为之,所为刺也……今之拜帖用纸,盖起于煕宁(宋代年号)也。”明代“拜帖”还有一说道,即当过翰林者才有权用红纸,写大字。大概翰林系御用文人,身份清高,与众不同。明代进士初及第者只是在元旦或贺寿时用红色的拜帖,而地位尊贵者在平时即可用红色名帖。

展开全文

到了清朝,只要是生员(秀才)以上者,就可以使用红色拜帖,以至于普通的读书人也都普遍使用起红色的名帖。“名帖”上所书名字要大,名字大表示谦恭,名字小会被视为狂傲。到了民国,拜帖逐渐变小,也由红色变成了白色,上面只写姓名、职务、籍贯等最基本信息,类似于现在的名片,很少再写客套话了。

温峰著 藏品

温峰著,1971年生,山西原平人。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忻州师范学院区域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原平市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收藏与研究本地历史文化实物遗存二十余年,并写出了大量的研究文稿,先后有四十余篇文史作品在省内外各级刊物上发表,与人合编《书画同川》《同川故事》《崞风》《原平历史人物钩沉》《原平历代名人墨迹》等书,主编《东社温氏族谱》,著有《收藏原平》《原平百年影像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