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之戰

此條目的主題是南宋末期,南宋和蒙元軍隊之間的戰爭。關於同名戰事,請見「襄陽之戰 (消歧義)」。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的中立性和準確性都存在爭議。 (2021年8月1日)掛上此模板的編輯者需在對話頁說明本文準確性及正確性有爭議的原因,以便讓各編輯者討論和改善。在編輯之前請務必察看討論頁。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關主題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請邀請適合的人士改善本條目。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見討論頁。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3年8月22日)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可供查證。請協助補充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被移除。

襄樊之戰宋元戰爭的一部分日期1268年 - 1273年地點湖北襄陽結果

樊城被回回炮擊破遭屠城;襄陽守將開城出降,南宋防線被毀,元朝乘勝長驅直入取南宋都城臨安(杭州),元軍後在四年之內對宋朝的殘餘勢力窮追猛打,直到崖門戰役全軍覆沒,南宋滅亡參戰方

元朝

南宋指揮官與領導者

阿朮劉整史天澤阿里海牙

呂文煥 李庭芝兵力

100,000人 後加蒙萬山新訓水兵70,000人

8000人 援兵水陸兵150,000人

閱論編蒙古帝國征戰

亞洲

中國本部

西夏

金朝

大理

南宋

中亞

西遼

花剌子模

喬治亞與亞美尼亞

安納托利亞

克塞山

巴格達

敘利亞

巴勒斯坦

印度

高麗

日本

吐蕃

越南

緬甸

爪哇

歐洲

羅斯

伏爾加保加利亞(英語:Mongol invasion of Volga Bulgaria)

薩馬拉河

比拉爾

車臣(英語:Mongol invasions of Durdzuketia)

波蘭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匈牙利

第一次

第二次(英語:Second Mongol invasion of Hungary)

神聖羅馬帝國(英語:Mongol incursions in the Holy Roman Empire)

保加利亞與塞爾維亞(英語:Mongol invasion of Bulgaria and Serbia)

拉丁帝國(英語:Mongol invasion of the Latin Empire)

立陶宛(英語:Mongol invasions of Lithuania)

色雷斯(英語:Mongol invasion of Byzantine Thrace)

襄樊之戰是中國南宋與元朝之間戰爭的一次重要戰役。因南宋一直以來有長江作天險,元將郭侃、郝經認為攻宋戰略需自漢水重兵突破,劉整向忽必烈獻計取襄陽以攻宋,建議受到採納,開始準備大戰。

咸淳四年(1268年),忽必烈命令劉整、阿朮兵困襄陽和樊城(今湖北襄陽),守將是呂文德、呂文煥兄弟,呂文德是南宋權相賈似道的親信。

第二年,忽必烈又派丞相史天澤助戰。蒙古軍在襄、樊二城四周修築城圍,並封鎖漢水,多次打退南宋援軍。咸淳六年(1270年),李庭芝督戰增援襄,不利。由於襄、樊長期被圍困,糧餉斷絕,而與此同時宋度宗卻依舊終日淫樂不理政事。

咸淳八年(1272年),李庭芝進駐郢州(今湖北鍾祥),以張順、張貴為統帥。同年五月,二張率師逆漢水而上,衝破元軍重圍,箭射傷蒙副帥劉整並於25日抵襄。入襄後,張貴率軍突圍,卻大敗而回。戰鬥中張貴重傷被俘,至死不屈。至此南宋5年8次15萬水兵為主的救援通通失敗。

蒙帥阿朮及河南行省史天澤聽萬戶張弘範、水軍總管張禧,加蒙萬山新訓水兵70,000發動對襄樊水陸夾擊。又使阿老瓦丁和亦思馬因所製回回炮攻城,樊城破。

咸淳九年(1273年)正月,元軍破樊城後大開殺戒,呂文煥陣前號哭不已。南宋守將范天順誓死不投降,終自縊身亡;牛富率百餘勇士巷戰,重傷投火自盡。蒙古軍帥阿朮感慨,遂保證襄陽投降後可全城安全,之後襄陽宋將呂文煥為免元軍屠城,在元軍保證不屠殺後投降元朝。襄樊失守,使元軍得以越過長江,引致南宋最終滅亡。

以此為題材的文藝作品[編輯]

在金庸「射鵰三部曲」中,武林俠侶郭靖和黃蓉兩夫妻死守襄陽城數十年,最終在城破時與兒子郭破虜一同以身殉國。

在李國立製作電視連續劇《天涯織女》,亦有提及到襄樊之戰。

由遺跡娛樂製作,微軟在2021年發行的的即時戰略遊戲世紀帝國IV中,蒙古帝國的戰役關卡「襄陽之殞落」則提及此戰役。

參考文獻[編輯]

閱論編宋朝歷史北宋陳橋兵變 · 杯酒釋兵權 · 李筠之亂 · 李重進之亂 · 強幹弱枝 · 重文抑武 · 建隆之治 · 交趾獨立 · 北宋開國戰爭(荊湖之戰 · 宋滅後蜀之戰 · 宋滅南漢之戰 · 宋滅南唐之戰 · 宋滅北漢之戰) · 禁軍 · 更戍法與養兵彌亂 · 燭影斧聲與金匱之盟 · 宋遼戰爭 · 高梁河之戰 · 白藤江之戰 · 雍熙北伐 · 禁榷 · 王小波、李順起義 · 咸平之治 · 澶淵之盟 · 宋蕃關係 · 割夏靈六州 · 北宋帽妖案 · 東封西祀 · 劉太后臨朝 · 慶曆增幣 · 區希范起義 · 儂智高起事 · 宋夏戰爭 · 六谷部抗夏 · 五鬼用事 · 仁宗盛治 · 慶曆新政 · 坤寧宮事變 · 濮議 · 活字印刷術 · 宋詞 · 交子 · 三易回河 · 熙河開邊 · 熙寧變法 · 宋越熙寧戰爭 · 元豐改制 · 新舊黨爭 · 元祐更化 · 紹聖紹述 · 收取青唐 · 汴梁 · 六賊當政 · 宋江起義 · 方臘起義 · 海上之盟 · 宣和伐遼 · 平州之變 · 靖康之恥(徽宗內禪 · 宣和和議 · 靖康之變被擄女子 · 洗衣院)南宋建炎南渡 · 黃汪壞政 · 維揚之變 · 苗劉兵變 · 宋金戰爭( 郾城之戰 · 宋金川陝爭奪戰 · 黃河奪淮 · 岳飛第一次北伐 · 順昌大捷 · 紹興和議 · 冤殺岳飛) · 岳飛剿滅楊么 · 采石之戰 · 隆興北伐 · 隆興和議 · 乾淳之治 · 程朱理學 · 永嘉學派 · 韓侂胄專權(紹熙內禪 · 慶元黨禁 · 開禧北伐 · 嘉定和議) · 史彌遠專權(四木三凶) · 金軍三道攻宋之戰 · 端平更化 · 端平入洛 · 泉州市舶司 · 宋元戰爭(公田法 · 抗蒙山城 · 襄樊之戰 · 回回炮 · 文天祥勤王 · 崖山海戰)專門史歷史 · 政治 · 軍事 · 外交 · 經濟 · 文化 · 科技 · 君主 · 區劃中國歷史事件

傳疑時代 → 夏朝 → 商朝 → 西周 → 東周(春秋 → 戰國) → 秦朝 → 漢朝 → 三國 → 晉朝/十六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國 → 宋朝/遼金夏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中華民國 → 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