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灵,信仰,献祭与命运

传统与艺术

在明治维新以前,为了与神明保持紧密的链接,在神社供职的巫女被认为必须保持洁净之身,因此只允许未婚的处女担任巫女之职。一旦进入婚姻,或者被认为失去处子之身,巫女便会被解除职务。在维新运动之后,巫女开始被允许恋爱,处子之身亦不再是任职的必要条件。然而,进入婚姻便会卸任这个传统依然保留下来,所以,巫女能穿上緋袴(ヒバカマ),披上千早(チハヤ),挥舞神乐铃(カグラスズ)的日子并不长——多数的巫女到了25岁左右便会因为婚姻而卸任。

而在日本文化中,乘载巫女元素的,更多是神宫巫女之外的存在——民间巫女。在影视作品,舞台剧,音乐和游戏里,民间巫女的出现,往往伴随着悲情,伤痛,甚至是血腥与诡异。这与大和民族悠长的死亡崇拜与物哀(物憂げ/モノウゲ)审美不无关系。而这里的“巫女”,是命运与宿命的祭品。

巫女之诗

说起民间巫女,就不得不提到把巫女元素表现到极致的一款游戏——《零》系列。

《零》系列中,巫女所主持的各类祭典,执行的各种仪式,其目的几乎都是为了“镇魂”——封印生灵与死灵交界的“黄泉之门”,阻止死者回到人间。个人素养较高的巫女,甚至会被作为活祭品献给鬼神,以求人世平安。

《零》系列将日本文化的巫女元素作出了极致的演绎与刻画:她们背负残酷的宿命,依然温柔,坚忍;被世人作为祭品献于鬼神,却依然心怀悲天悯人的爱意。她们忍受肉体与精神上的双重痛苦,只是为了达成使命,奉献出自己的年轻的身体和灵魂。

而故事中,她们的内心其实极度渴望关爱与呵护,一方面,甘愿为使命献身,另一方面,在失去所爱之人时,却又因为无法控制自己极度的悲伤和痛苦,导致仪式失败,而最终化成厉鬼。

《零》的故事,刻画出的是因为被古老男权文化所束缚,压迫下而牺牲的女性们的不甘,悔恨,疯狂与复仇。这些多情,细腻又外柔内刚的巫女们,把整个故事烘托得格外凄美。

女帝

虽然在近代文化/流行文化中,背负着悲惨命运的巫女数不胜数,但是在现实位面的历史上,过去的巫女却曾经统治日本列岛,是登上古代日本社会权力顶峰的群体。

日本历史上,出现过一段由女皇统治的“女帝时代”——公元6世纪到公元8世纪。这两百年之间出现过6位女皇,若以从著名的邪马台国的女王卑弥呼出现的年代为起点计算,则日本列岛的女权帝国大约持续了400-500年。这段时间的日本列岛,是不折不扣的母系氏族社会。

在这些年代里,巫女以“神”的代言人的身份,活跃在政界各类场合,受到民众狂热的崇拜。

为什么巫女能坐拥日本列岛权力的宝座呢?历史上最早关于巫女的书籍——《三国志·魏书·倭人传》是这样记载的:事鬼道,能惑众;年已长大,无夫婿。这里记载的巫女,指的便是邪马台国的女王卑弥呼。至于记载里,卑弥呼能使巫术,可魅惑众人,到底是史实,还是后人对其艺术性的粉饰;其使用的是真正的巫术,还是只是巧妙的催眠术与心理暗示,就已经不得而知。此外,神道教里对女性神祇的敬慕,也被认为是后世女王出现的重要文化原因之一——神道教的最高神祇“天照大神(アマテラス),便是女儿之身。

抚子之美

无论如何,巫女和女帝都曾经统治日本列岛。而后,随着平安时代庄园制的兴起,地方势力日渐强大,诸侯不再听命王室,而为了自身的利益扩张而不断挑起斗争与战乱,在战乱的时代,男性身体上更为强壮的优势便得到发挥和认可,新的特权阶层——武士阶层渐渐兴起,取得了日本列岛的权力核心。因此进入镰仓时代后,巫女便彻底失去了政治上的话语权,流落于市井民间,仅靠着占卜,通灵,驱邪之类的作法维生。女性也因而渐渐失去地位而成为男权社会的附庸。但即使时过境迁,巫女作为众神代言人的身份,依然为她们赢得了世间的尊重与男人们的爱慕。

如今,曾经统治东瀛大地的巫女,早已卸下皇冠,褪下华服。她们回到了寺院一角,披上白衣,手执铃啷,重回神子之身,为民众消灾祈福。她们不再是君临天下的大和抚子,也终于从古老命运的枷锁里解放出来。现代的巫女们,更多只是作为一个宗教文化的图腾而存在着。尽管如此,她们依然用着自己的纯洁,慈爱和坚忍,毫无怨言,默默守护着大和民族精神灯火和信仰之光的延续。

文:Light君

本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标明转载自译猫~ 喵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