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方式採耳垢添麻煩 6種清潔工具比高下

安全採耳貼士綜合多種清除耳垢的工具和方法的分析,本會提醒消費者,自行使用任何工具或硬物挖耳,都有機會將耳垢越推越入,造成耳道阻塞,引致耳道不適,甚至影響聽力,更有機會刺穿耳膜、造成中耳感染(middle-ear infection),甚至永久性聽力減弱或失聰。此外,外耳道皮膚敏感脆弱,如果工具有尖角、不平滑,或者用力不當,容易刮傷耳道皮膚,引致流血和增加感染的風險。

如有必要選用可重覆使用的採耳工具,建議使用前先作適當清潔和消毒,尤其部分工具有較多縫隙,或需花較長時間進行徹底清洗。否則,清潔不當的工具有機會滋生細菌和黴菌,用後容易增加引致耳道炎的機會。即使一家人亦不應共用採耳工具,而且每次用前都應先檢查有否尖角,如有損壞應立即棄掉。

清潔耳仔Dos及Don'ts正確做法要知道耳垢的產生是正常不過的事,只要沒有造成任何症狀或阻塞耳道,毋須特別理會或清除;了解「耳垢嵌塞」的症狀,例如聽力下降、耳內感到脹滿、耳鳴,或者令助聽器功能有變等;如果想自行處理「耳垢嵌塞」問題,應先向醫生查詢,確定自己是否適合選用該些產品;如有持續耳痛、耳道流出液體,甚或流血,應該即時求醫,不應自行處理;建議保持耳道乾爽,例如在洗澡時可佩戴浴帽或耳塞,游泳時則可佩戴尺寸合適的泳帽或耳塞,防止池水入耳;建議配戴助聽器人士每3至6個月接受耳道檢查,並且定期清洗助聽器的管道。錯誤做法和後果過度清潔耳朵:清潔過度可能刺激耳道,甚或造成感染;使用棉花棒、髮夾、牙籤,或以其他外物放入耳道:做法可能刮傷耳道、刺傷耳膜、傷及耳骨,甚至可能影響聽力,引致頭暈、耳鳴及其他耳部受傷的症狀;使用耳燭:耳燭並不能清除耳垢,更可能對耳道和耳膜構成嚴重傷害。自行清除耳垢要留神洗頭和沖涼後,耳垢被暖水稍為軟化,或較易被清除;留意身邊會否有人經過,避免在清除耳垢過程中被人撞到;如果耳朵有痕癢情況,而真的有需要使用棉花棒時,建議只在耳道口輕輕打轉按摩,清除黏附在耳道口表面的耳垢,並不應將棉花棒深入耳道;如果耳垢太硬或於耳道深處,千萬不要強行清除;切忌與人共用採耳工具,使用不潔的工具採耳會增加感染的風險,亦是導致外耳炎的常見原因。耳道入水應該怎麼辦?萬一有水不慎濺入耳內,建議維持側頭的姿勢數分鐘,輕力拉扯耳珠往不同方向,以幫助積水自然流出,並用乾毛巾或紙巾在耳道口輕力印乾。如果感覺耳內仍有積水,可用風筒調至最低微溫溫度的操作模式,在距離耳朵幾吋位置稍為吹拂。事實上,耳內積水亦可能在側臥時自然流走。

如真的有必要使用棉花棒,亦建議只在耳道口輕力印乾水分,切勿深入耳道內或作抓癢用途。否則,棉花棒上的棉花有機會因為抓癢動作而鬆脫並殘留在耳道內;鬆脫了棉花部分的棉棒亦可能會刮傷耳道,甚至刺穿耳膜。用後更應留意使用過的棉花棒是否完整,確保沒有棉花殘留在耳道內。